疫情之下,装了新瓶的血制品股票,或许也没有那么美好。
而对于沉寂了2年的上海莱士来说,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的千亿巨头慢慢回到了投资者的视线之中,更让人“津津乐道”的。
反转了吗?
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莱士收入25.85亿元,同比增长43.27%,归母净利润6.08亿元,同比增长140.04%,较前两年的连续下滑有了明显的好转,似乎正在回归自己的赛道。
很难想象,早几年前,上海莱士还是坐拥行业头把交椅的。
在“谁掌握了浆站、谁就掌握了原材料”的血液制品行业,上海莱士的布局可以说是占据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战略高地,公司整体规模成为当时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第一,被称为“A股血王”。
但从2015开始,炒股变让上海莱士赔了夫人又折兵,主业停滞不前并错失良机,炒股不仅浪费了公司资源而且难逃A股炒股厄运。
2018年,重仓持有的万丰奥威和兴源环境两只股票大跌,导致公司炒股巨亏近20亿元,最终公司当年净利润为-15.23亿元,出现上市以来首亏。
洗心革面之后,这才在2018年表示将逐步退出投资业务,聚焦主业。
时至今日,随着业绩的触底反弹,重回主业的效果慢慢得以体现。而且,基立福的强势合作似乎如虎添翼了。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产阶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对血制品需求量增长最有潜力的国家。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是血液制品巨头的必争之地。
眼看着杰特贝林(CSL Behring)、百特(Baxalta)、奥克特珐玛(Octapharma)在中国大展宏图,作为全球血液制品前三的基立福果断选择了中国血液制品前三名之一的上海莱士。
2019年底,基立福与上海莱士完成了互持股权的资产重组。上海莱士向基立福增发股份,用以购买基立福子公司GDS45%股权,基立福由此成为持股上海莱士26%股权的单一最大股东,并签订《排他性战略合作总协议》。
基立福将借助上海莱士平台,在血液检测领域进行合作,引进GDS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上海莱士将享受核酸检测业务合作带来的红利。
只不过,压在上海莱士身上的“灰犀牛”太大,以至于这样的逆转也很难带来质的改变。商誉就是之一。在A股商誉暴雷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上海莱士的商誉高台成为了一个双刃剑,也决定了股票的估值预期和波动。
不同于天坛生物通过合并同一母公司控制下的其他浆站来增加浆站数量,以及华兰生物通过自主申请、新建的方式增加浆站数量,上海莱士主要通过外延并购增加旗下浆站数量。
负重在对的路上
上市后,上海莱士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同路生物及浙江海康等公司,导致其商誉从 2013 年的 101.7 万元暴增至 2019 年末的的 55.91 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达到45.48%。
受工艺改造停产和搬迁生产基地两个重大事项的 影响,郑州莱士现金流入少而现金流出多,在考虑到 2022 年投产之前,郑州莱士一直处于建 设期,预计这期间继续减值的风险不大。由于收购溢价较高,同路生物后续或存在减值风险。
当然,存在商誉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像浆站这样的稀缺资源,要看未来的收益能力。令人还有憧憬的是,血制品行业仍旧保持着可期的远景。
血制品行业具备特殊的资源属性,上游依托于血浆站的采浆量,为非连续化生产,生产周较长。由于2017年和2018年受采浆量增长快,进口白蛋白竞争加剧和两票制影响较大,整个血制品行业处于去库存周期,景气度下降,相关企业对上游浆站的回访并不积极,带来了采浆量自然下降。
2018年年底行业已达到底部,目前调研情况显示,经销商存货回归至正常水平,2019新版医保目录实带来人血白蛋白扩容(新增癌症引起的低白蛋白胸腹水患者)。
今年以来,疫情又带来了医生对血制品的再认知,血制品企业推广费用下降,行业整体景气度向上。
目前全球年采浆量约7万吨,美国3亿人口,年采浆量约为3-4万吨之间。而上海莱士3月24日公布的调研记录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实际血浆需求量超过14000吨,2018年中国的采血浆量仅为8600余吨,因此,我国的血浆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目前国内千吨级采浆量的企业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三家公司占全国的采浆量40%-50%之间。
同世界血制品市场格局一样,中国的血制品市场也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资源属性的浆站、血浆向头部企业集中。
从投资的角度看,上海莱士最坏的时期肯定已经过去。即便短中期无法趋势性上行,但只要是利空释放都是个不错的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