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曼说:“理由很多,最明显的理由就是短期内的股票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任何时候供需力量都无需与价值有联系。此外,许多买家与卖家会考虑除了潜在价值以外的许多其它因素,并据此采取行动,他们愿意买卖的价格可能与一名价值投资者的价格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1 比如说某一指数的指标股,指数基金就会购买这只股票,而不考虑目前的股价相比潜在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像2018年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 ACWI全球指数,并将上市公司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每一个行业以一定的标准选取60%市值的股票作为成份股,选取标准包括规模(市值)、长期短期交易量、交叉持股情况和流通股数量等。
这种新入指数会增加购买需求,但是他们的选择标的要求不是依据“价值与价格的差距”,而是依据全球标准的行业分类、股票规模市值、交易量、持股情况以及流通股状况等。而且指数的纳入会带来增量资金,一定程度的推高股价。这里面也许会有低估的股票,也许会有高估的股票,但是低估或者高估都不是指数基金买卖决策的考虑因素。
2再比如,一些信奉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股票近期涨跌走势和成交量增减等,来做投资决策。技术分析师也许会依据一只股票成交量增加而认为其值得买。潜在价值并不是技术派考虑的内容,他们更喜欢观察股票价格K线的走势图形和近期成交量。他们不会在意股票的“潜在价值”,这也加大了一些股票“价值与价格的差距”。
3假如某家企业近期公布的财报,并且这份财报大幅超出预期,显示业绩增速很快。那么一些“短视”或者说“过度注重短期”的人就会以“成长股”的标准来给其定价,这种价格大幅高于价值投资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会加剧价值与价格的差距。价值投资者喜欢看连续看五年十年的企业业绩,不会仅仅依据偶尔一份高增长的财报就认定企业未来会永远的高增长。
4同样的,如果某家企业近期公布了一份很差的财报,显示业绩不及预期或者增速很慢。那么一些人就会因此而失望,甚至认为企业偶尔一年的业绩不理想,或者遇到的短期困境会永远持续下去。他们会大幅调低股票的预期价格,甚至清仓卖出股票,而无论未来一两年业绩是否会好转,无论这家公司是不是偶然的一次业绩不理想。
5一些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有时也会让股价偏离潜在价值。比如一些机构投资者卖出流通市值很小的股票可能会造成短期内的供需失衡,相反买入的时候同样如此,不经意间就会加剧买卖的严重不对称,进而使股价大涨或者大跌。
6还有机构投资者由于持仓限制以及清盘线规定等的被动减持,都会影响股价的涨跌。如果一家企业公布了不理想的分红政策,或者说今年不分红了,一些机构投资者同样可能会大幅减持这种股票。而这都是依据自身持仓或者资金的情况而做出的买卖决策,与股票潜在价值无关。但这却会使股价剧烈波动。
7某些短期消息,甚至是小道消息,都会引起市场短期的盲目乐观与恐慌,进而使股价大涨大跌。这种涨跌完全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蝴蝶效应”的。有时候一件很小的事情,在经过不断的传播放大,会使得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近两年应该说是更加严重了,各种消息满天飞,真的、假的、有影的、没影的,反正只要有什么消息,不管真的假的,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市场,使股价非理性涨跌。这同样会促使价格与价值的差距拉大。
还有其它很多很多因素,比如经济方面的、国际方面的、政策方面的、资金方面的等等等等。再加上人们普遍的“过度贪婪、过度恐惧、跟风从众、攀比嫉妒、急于暴富”等心理的驱使,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会剧烈影响短期股价的涨跌。但是很多的短期涨跌都是与价值无关的,可以说是短期价格变来变去,暴涨暴跌的同时,企业价值却不会如此的变化。
所以“股票价格与潜在价值的差距”会经常性的存在,甚至是很夸张的存在。“股票价格”会经常的偏离“潜在价值”
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就是在耐心的等市场先生犯错,把眼光放长远,在一些关键的时刻:保持耐心、坚持理性、独立思考、不跟风从众,坚持以价值与价格的差距做投资决策,从而在长期内战胜市场。
与其说投资是一场“知识与技术”的比拼,不如说是一场“常识+人性”的博弈,独立、常识、理性、耐心、自律 非常重要。
投资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综合多门学问的综合体。
否则你就会变成芒格口中的“手里只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一颗钉子,遇到什么问题都想拿单一学科知识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