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业绩地雷的一个窍门就是一定要扣住现金流这条命脉,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淡及判断、估算、确认、分配的主观影响要少得多,而更趋近于一笔一笔的记录。并且现金流量表必须与银行对账,要在这方面造假,在技术层面更为困难。
第二,一个企业的亏损不可怕,因为未来还可以翻盘。但现金流如果断裂了,就可能面临经营无法持续而突然死亡的危险。已经从公众视野消失很久的前首富隔壁老王就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现金流,营业收入、利润等等都没有可靠的现金流重要,现金流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打个比方:暂时的利润波动不过是头疼脑热,而现金流的枯竭却是无药可救的重疾。
第三,企业价值的根本来源不是利润的积累而是现金的积累。一个企业即使利润持续暴增但如果无法转化为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那么这个企业本质上也是低价值的。
一个业绩表现很好却得不到应有数额现金流的公司,往往存在这些情况:销售收入都体现在存货和应收账上,员工普遍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现金收入的提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总是远远低于净利润额。利润都被拿去做新的投资等资本性支出等。这种公司即使不是造假也说明其经营模式或者生意属性存在重大缺陷。
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股票自选池,建立股票池的过程中,进行公司的筛选排除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我们进行筛选企业时,有一类公司是绝对需要排除的,那就是有业绩造假历史和有造假嫌疑的公司。业绩造假主要分为三种: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或者两者都虚增。那么如何进行筛选排除?
首先,捏造收入和虚增利润并不是个想做就做的事,它存在一个成本问题,特别是虚增和捏造达到了“离谱的程度”就更是如此。比如,要将原本30亿的收入虚增到50亿,就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了多出来的20亿营业收入不穿帮,首先需要缴税。该公司的各项税收占收入的10%以上,也就是说虚增20亿营业收入往往需要2亿以上的真金自银的税收支出。
第二,虚增出来的收入往往收不到真实的现金,所以利润表中凭空多出来的利润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想办法消化掉。最常见的情况,要么是挂在应收账款上(最好是弄几个占营业收入比重很大的虚假客户,表现为大客户大订单),要么是搞些名目变为买房买地的资本支出,总之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一定会出现与捏造的收入规模同级别的变化,甚至是资产结构上的大幅度变动。
第三,由于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业务可做,所以反应在人员规模上要么根本没什么扩张(表现为人员数量未随业务规模扩张),要么员工虽然大幅度扩张但人浮于事并且拖欠薪资福利(表现为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与人员数量和行业薪资水平不符,或拖欠的工资累积成资产负债表中极高的“应付职工薪酬”),或者硬着头皮演的真实些,既大量招人也正常发工资(那么为这个虚构所付出的成本将高得吓人,因为许多公司最主要的成本之一就是人工成本,如果大幅虚增收入那么虚增收入的10%都需要真金白银地发工资,虚增20亿的营业收入,一年光发工资就需要2亿多)。
第四,如果这种捏造是“连年持续造假”,那么为了圆这个谎话的上述各项成本支出还要不断攀升。
第五,由于上面的这些现实问题,绝大多数造假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一般都很差,表现为业绩靓丽但是拿不到真金白银,所以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比值往往都远远小于1。并且为了“把水搅混”,会出现大规模的并购、资本性支出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总体而言,大多数优质公司往往是资产负债表稳健特别是经营现金流情况健康的,并且与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性非常符合。而不那么稳健的资产负债表、特别是与行业特性极端不符合的公司,经营现金流明显差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往往存在很大的水分。需要拿出许多证据或假设才能推断某公司清白的,大多不清白。真正的证据,永远是简洁、直接和有力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并不是说经营现金流状况极差的公司,就一定是涉及造假或者有业绩造假嫌疑的公司,然而纵观A股历史上业绩注水严重的公司,经营现金流状况极差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一百。最近的一批例子就是在创业板并购牛市中一大批利用收购做高利润的公司。
当然,作为判断依据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数据,必须是该公司与同行业至少三到五年内的情况对比。即使再优秀的公司,也很难避免一时经营不利的情况,因此一个季度甚至一年数据不佳不应过分关注,否则就会陷入“呆会计”的陷阱,从而因一时的困境而抛弃一家长期而言很有前景的公司。反过来说,仅仅因为一年或者一个季度的优秀数据,就断定一家公司会有无比美妙的前景,则会是一个更严重的错误——错失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不会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损失,而错把一家资质平庸的企业当做伟大和卓越的企业,并按照“伟大或卓越”的定价去买入,则会带来可怕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