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天云复盘

长期投资该怎么做?短期该怎么管理现金,我研究得很明白

长期投资该怎么做,我研究得很明白。

短期该怎么管理现金,多少也有点了解。

问题在于中期资金,比几天几周长,但又没到三年五年那么久,我还没研究过该怎么处理。

用长期投资的办法,哪怕是转债摊大饼,也不是很稳妥,因为低价转债的组合有不小概率下跌10%以上,中期资金做长期投资过于激进,很可能下跌时刚好要用钱而导致投资失败。

用短期投资的办法,直接搞点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稳是够稳了,但回报率是瞎了眼的低,简直令人发指,还不如直接花掉来得痛快。

目前已知的比较好的路子,应该是购买中短期的债券基金。

买债券的时候,心态跟买股票不一样,甚至会觉得利率那微不足道的波动是风险——如果市场利率涨了,那么之前买入的债券回报率就下降了,价格会略微下跌以补偿其利率上的不足。

这时跌的是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影响到期还本的价格,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因此,如果购买的债券主要是几个月一年到期的类型,那就可以无视市场利率的波动,不管市价如何变化,反正买了就持有至到期。

跟现金管理类的短期投资比,这类中期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上一大截(虽然还是很低),勉强能看得过去。

我模糊地知道这个方向,还没专门去研究。

潜意识里总觉得,只有在股票市场极度高估时我才会彻底清仓跑路,把钱转去债市搞点中期投资。然而真到了那天,反正我也因为之前的长期满仓而大发一笔,即使没在中期投资上搞得特别出彩也完全无所谓。

这种想法不能说错,但是太不专业了,还是得注意一下,补补课。

没准儿另有不少好路子等着我呢。

****

信息有价。

信息高价。

不承认信息价值的人,全部是土鳖。

——Liuffett

水,基本免费,不要钱。

一瓶却可以卖到一块,两块,三块,甚至几十块。

这次不讲鸡汤不讲人性,讲商业规则:其价格中,一大半流入了渠道和广告。

渠道且不提,就说占成本两三成的广告费用:广告不影响生产,因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不打广告,企业要么提供等质而价廉的产品,要么提供等价而质优的产品。

对消费者来说,企业争相打广告似乎是件不道德的事情。你们内部抢生意,却由我们来支付成本。

然而从商家角度看,却轻而易举就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一方面,如果某家企业不打广告而其它企业大打广告,很容易就死了,还没等口口相传呢,直接挂了。另一方面,商家是否有责任告知消费者自己产品的价值所在?

作为消费者,我肯定没义务也没兴趣了解那么多产品。只能是商家出钱出力,设法把自家产品的价值传达给我,勾起我的兴趣。

那这种行为,不管是上电视上网站还是发传单办活动,都是广告。

你走在路边,口渴了想喝水,店里两种矿泉水,一种是见惯了的农夫山泉,一种是完全没听过的杂牌水,甚至没设计好包装,丑得难以入目。

同样价格下,你买哪个?

又或者只有那种不知名的杂牌水,是不是肯定有人,尤其是年轻姑娘宁愿忍着口渴也不敢买来喝?

信息本身就有价值,把有效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人,这个过程更有价值。对传递方如此,对接收方也如此。

不经历广告的输出,消费者认识不到产品的价值所在,不能建立起信任感,宁愿口渴也不敢喝莫名其妙的杂牌矿泉水。广告并非无用之物,它跟生产、加工一样,直接提升了产品的需求、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维里的“质量”。

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才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占据优势。

****

窥一斑而见全豹。

小事可以,投资不行。

或者说,窥一斑而放弃投资,可以。窥一斑而决定投资,不行。

——Liuffett

世界五百强。

这名字起得不太对。排名按营收来,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世界五百大。

强跟大不是一个概念。强的不一定大,大的也不一定强。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那么地相关。从股东角度说是这样,从员工角度说更是如此。

所以第一大的沃尔玛,营收5240亿美元,实打实的超级巨无霸,却因为主营业务利润率偏低,按利润排名就得小心翻上好一阵子才看得到它。

同样的,当个收银员便是“曾就职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可并不代表工薪待遇多么惊人。

再比如说,银行业比较特殊,不按常规方法计算收入,否则储户存进去一万亿直接记作收入一万亿,500大里估计全都是各地的银行。银行员工也大多只是普通人,并非一个个全是金融业的高富帅白富美。

营收很重要,但营收毕竟只是营收,一个维度看不清企业的全貌。

我还记得2018年底的时候,格力定了个新目标,2023年营收6000亿。

常规经营下,这根本不可能。然而不常规经营,想实现起来却不难,一是增发更多股份搞并购,或者从事更多的低利润率业务,像沃尔玛一样薄利多销。

很多人不知道,许多看起来还可以的生意,其毛利率可能就百分之一二。几个人就能卖上一两亿的货,而利润才一两百万。

若是这么一搞,实现6000亿的目标非常简单,可即使扩大了营收,又有多大的价值?

营收只是营收,甚至利润都只是利润。

窥一斑只能作为投资线索,见全豹才能作为投资依据。

****

昨天开了个公司,今天收到一堆广告电话。这下学乖了,以后开新公司安排别人接电话。

****

要小心那些营销风格过于浓郁的人。

比如某位争议很多的大佬,之前说喝了茅台一夜能干八次,这回又说自动驾驶利好茅台。

也许是开玩笑,可一个严肃的投资者能开出这种玩笑吗?

而且我还真就不信你喝个茅台能一夜八次。

然后再看那些严肃且没有争议的大佬,总说些枯燥乏味且不知说过多少次的话,毫无新意可言,就连腔调都是那么地一致。

还是枯燥点好,活得长久。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