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天云复盘

哪些股票属于科技股?一文教你如何分辨科技股概念的含金量

市场上面科技股汗牛充栋,从5G、半导体、计算机等大类,到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应用层,再到数据孪生、边缘计算、网络切片、VPN、8K高清等题材等等。一个个概念弄得投资者眼花缭乱。

就像今年一季度的行情,你学习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概念诞生的速度,而对于非相关专业的投资者,又没有太多精力去深挖公司科技树(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公司玩的概念,可能老板自己都说不清楚,就别提投资人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单大体上鉴别下科技股的含科量呢?

今天介绍几种我认为比较好的看科技股含科量的方式。

1、研发投入程度

市场上比较常规的看科技股含科量的方式,就是看研发投入,量化的指标就是研发占营收的比例。

先用2018年世界500强研发投入(排名按照投入金额)排名前30名的公司来打个样:

如果按照我们说的研发强度(研发占营收的比)来看,前三名的排名是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创新药研发)28.7%、MERCK US(默沙东,制药)25.3%、QUALCOMM(高通,芯片设计公司)24.5%,这三家公司基本上营收1/4以上的钱,都投入研发了。

我们比价熟悉的英特尔,也有20.9%的研发强度,微软大家总觉得这些年没啥创新,可以也有13.3%,谷歌有14.5%。

前三十名研发名单,按照国别来排,美国占了14家,德国6家,日本2家,英国2家,瑞士2家,韩国、芬兰、法国和中国各1家。华为无论从研发金额还是研发强度,都能排进世界前列,还是很给国人提气的,而且排名从2004年到2018年,上升了200多名。

而美国,现在的全球霸主地位和经常卡我们脖子的高科技产业,也的确是真金白银投入研发砸出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这领先优势。而且美国跟日德不一样的地方是,除了福特和通用汽车这两家本来体量就很大的传统行业公司外,其他12家,基本都是在ICT和生物制药这种大类高科技产业中。

美国人一方面砸钱去研发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一方面砸钱去研发人类寿命延长的方向,简单讲,花钱去研究如何活的更好和活的更长。

看完全球的基本情况,大家心里对于高科技公司起码有个数了,我们回来看A股。如果仅仅用金额去比较,那可能中国公司能进去全球研发前100的都不多,我们就按照研发强度(研发金额占营收的比重)这个指标来看A股的公司,起码说明公司是舍得花钱有意愿搞研发的。

我们取申万一级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医药生物的行业板块,大略上看一下整个所谓“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情况,四大行业共计879家公司,占了A股1/4的江山。

如果参考上表,把10%的研发强度算科技股的一个门槛的话,2018年度,超过10%研发投入的公司有162家。超过15%的,有80家。超过20%的,有41家。超过28.7%的(世界500强最高的研发强度),有10家。

这里还是列下这十家“逆天”的名单:

其中四维图新竟然达到了近60%的研发强度,这个真的有点匪夷所思。上面很多公司我也没有具体研究过基本面和报表科目的问题,就不详细展开了。这里只是列下数据。

如果我们仅仅简单粗暴按照研发投入的角度去衡量科技股,把10%算作一个门槛,那A股现在能算科技股的票,占“总科技”的盘子,也就162/879=18%。

而我们观察上面十家公司2019年的股价走势,也是涨跌各一,就算今年科技股行情不错,这些公司也并不全是被市场认可的主流科技票,只能说明这些公司投入研发的意愿还是很强的。

所以我们筛选含科量,还要有另外的维度

2、员工人均薪酬

这个标准有个更通俗的讲法,叫“屁股决定脑袋”。

科技行业最贵的是什么,很多人觉得是设备、是专利、是资金,而其实,这背后都是人。人类生产力的跨越,从来都是由一个个天才突发奇想后,引发的量变到质变,从我国东汉的张衡到英国17世纪的牛顿再到20世纪的爱因斯坦,所有的生产力变革,都来源人。

就像《天下无贼》里面葛优的一句台词所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科技行业,作为资本+智力最密集的行业,高端人才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我们看科技股含科量的维度就变得回到本真了——人的因素上。

这个逻辑的基本假设就是现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可以实现良好流动性的情况下(不像过去老一辈包分配,并且被教育在一个单位要奉献一辈子),人员流动是通畅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公司里面,人作为最核心的因素,一定是被市场、被猎头,给公允“定价”的(除涉密领域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产业)。

网上被盛传的华为110万人均年薪、腾讯的77万、阿里60万等,并不夸张,这还仅仅是国内的高科技公司就着国内物价开出来的,之前表格里的科技头部外资企业,大多要比这些数字要高。

有人可能会抬杠了,肯定很多人是被平均了啊,这个问题是肯定存在的,只是你也要有人或者有足够多的人能拿到天价薪酬,把“平均数”往上拉啊,我们这里只是初步看个含科量程度,大概毛估估就行了。

3、重大创新的研发专利;市均份额占比;营收增速。

既然花了大价钱养人,又真金白银尽可能多的投入研发,得看到效果。暂时没什么利润回报是可以容忍的,但是你既没有重大创新成果,也没有扩大市场份额,更不是行业领头羊,那你的科技"含量"也会在技术更新换代中被边缘化。像高校只收不教的教授、像体面的高干疗养院、像施肥过多农田……研而不发,科而无技,也是白搭。

列出顶尖的只为放个参照物。

好了我们来看大A股:

说明:以下的所有统计的员工人均薪酬,是广义的,是包含公司为员工支付的现金,算法是(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员工人数,简单讲,这个广义就是包含了公司为员工支付的五险一金和补贴等的总待遇水平,从公司角度,就是单位用人成本概念。

大家对于富士康耳熟能详,代工厂,什么科技水平大家心里有数,研发人员占比极小,我们看下工业富联的员工人均薪酬,2018年是8.96万,四舍五入取9万好了。

一个科技公司,敢用科技二字,起码得比富士康代工厂科技含量高吧,里面人均员工待遇不能比富士康还低吧,要不然干脆就去富士康打工了对不?

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来筛一下上篇说的879家公司,结果是,691家,也就是说,所谓“科技股”里面,有188家,近21%的科技含量还不如富士康。而这里面,不乏很多天天在外面忽悠自己是国家高科技企业,肩负中国梦,要赶超欧美的公司,到底有多少科技含量,以人为本,看看人员待遇体现的整体素质,就知道了。

下面说点正面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超过25万人均待遇的有多少(定25万这个价格标准,按月大概2万左右,因为这是广义的待遇,所以员工到手上应该也就1.2~1.5万,这个水平大概在一线城市能待下去,在二线城市能过得稍微滋润点,让一个人能在一线城市起码能留下去,是对人才最基本的尊重)。

上篇的879家科技股中,超过这个待遇的,只有66家!占比7.5%!!万万没想到,从最底层的“科技含量需要人类智力堆出来”这个逻辑来看,A股真正拿的出手的科技股,仅仅只有66家。

既然数量不多,干脆列一下光荣榜:

这66家公司,从员工待遇这种人的因素上,我们能看到算是含科量最高的公司。从行业分布上来看,电子最多,今年涨幅巨大的北京君正、兆易创新、汇顶科技等,都榜上有名,还有我们没想到的三六零,周老板还是很大方的啊,居然员工待遇可以排在了A股科技股第二名了,科创板出来之前,还排名第一呢。

我为什么觉得员工待遇对于科技股公司是如此重要呢?很多人总结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说是我们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这个字眼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工程师“便宜”罢了,同样的研发,开出的工资是国外同级别员工的1/2,很多企业靠压榨员工来获取超额收益。

这一方面由于过去我们的总体消费水平的确低于西方,另外一方面真的是我们工程师的勤奋程度,比欧美同行业从业者好太多了。

但是经过了高速的40年发展,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北上广深的物价和消费水平,完全不输其他国际都市,更别提平均房价甚至高过很多发达国家了。

而且现在80后90后这帮子所谓“工程师红利”人口,岂是你洗洗脑,画个大饼就能留得住的呢?

最后还是要诉诸于利益,像华为腾讯阿里等,为了留住人才,开高工资,并且释放了大量的员工持股计划,把大家绑在公司战车上面,与公司共进退。一家伟大公司,一定是让员工都能过上体面的日子,让顶尖人才能挣到丰厚回报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其他什么企业文化、团结奋斗精神,都是虚的。

先让人吃饱饭,再来谈理想吧。

所以员工人均薪酬所体现的人员待遇水平,往往有着神奇的判断效果。

我在分析含科量时候,可以说是屡试不爽,每当看不懂公司业务时候,就去翻翻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我发现大多数员工待遇偏低的公司,无论把自己包装的如何高大上,业务多么云里雾里,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绝大多数都是生产型企业,而且干的活,比富士康还要低端很多。

研发几乎可以不计,但是在市场上包装的却各种牛X,好像自己的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一样,我就想问,你这科技含量都没人来帮你研发帮你做出来,难道天上掉下来的么?

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试试这个方法,有些你平时看着很高科技的公司,这个数据低的简直超乎你的想象。

下面我们做个交叉统计,即看一下研发强度超过10%,并且员工待遇超过25万的还剩几家公司,结果是33家。并且我们统计一下市场行情数据,客观看下他们在科技股普遍表现不错的今年涨幅,剔除掉2019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科创板也被剔除),最后还剩24家,他们是:

这24家公司,基本上可以算是A股的科技良心了,对应涨幅,中位数今年也有73%,要远远超过科技100指数的32%年涨幅。

这里引入员工人均待遇的指标,不是说让大家只参考这个去投科技股,还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很多玩意儿,本来就是虚的,这时候不如换个角度思考,想想谁来实现这种虚的玩意儿。

究其根本,社会毕竟还是以人为中心去运转的系统。经济也是,数据再眼花缭乱,最后还是会回到人。科技也是这样,科学是以教育为根本,以高端人才培养为规划,进而实现智力成果的累积与跃进,最终推动人类的进步。

注:一些题外话,科技股以人为中心来观测的维度,还可以进而扩展到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和员工学历水平等维度上面,本来我是想从这两个方面再往下扩充下,但是发现很多公司统计的时候,一些高科技人才被归类为研发人员,一些被归到技术人员里面,上市公司没有统一的口径去统计这个数据。而员工学历分布上,由于行业偏差造成了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学历也不能决定到底工作职能如何。都没有从最根本的“有多少能耐,拿多少钱”这种逻辑去思考来的透彻,所以这两个维度暂时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统计数据

作者:随行于大侠

退出移动版